德法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政资源  德法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3-08-20 点击:2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082201

课程类别

公共素质课程

课程学分

3

总 学 时

48

适用专业

全院各专业一年级学生

制 定 人

高  燕  

制定时间

20238

审 核 人

马传浩  姚春林

审核时间

20238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面向大学生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以思想教 育、 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课程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 育,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帮助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质,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帮助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综上,本课程的目标为:1.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2.提升学生道德素质;3.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学时数(48学时)

(一)理论教学(40学时)


章节

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时安排

备注

授课(课时)

实践(课时)

绪论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4

8

对应课程目标1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理解人生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把握人生观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方向,激励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学会处理人生矛盾,反对错误的人生观,在实践中积极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4

对应课程目标1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要求学生理解理想信念、共同理想的含义和特征;明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4

对应课程目标1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掌握做忠诚的爱国者及改革创新实践者的途径。

4

对应课程目标1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要求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帮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6

对应课程目标1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要求学生了解道德的历史演变、本质、功能及作用,在把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革命道德的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与本质,进而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与原则。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掌握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恋爱观、婚姻观及公德意识;提升学生锤炼个品德的实践意愿,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10

对应课程目标2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要求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要求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以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与作用,提升学生法治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理解宪法的地位与功能。帮助学生明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学生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促其成为具有良好法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8

对应课程目标3


合计

48

40

8




(二)实践教学 (16学时)

1、实践教学目的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学习的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使学生真正领悟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的目标

 1.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化

 2.提升学生将理论外化为实践行为的能力

 3.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的维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

 4.促进学生在道德、法律层面上做到知行合一

 5.在实践中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等学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3、实践教学培养的能力:

 1.团队合作能力

 2.发现问题能力

 3.领导力、沟通力、抗挫力、共情力等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服务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发展正向生命意义


 4、实践教学主题及活动内容与要求

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及要求

1.感恩的心

团队成员记录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支持,算感恩帐;把对父母想要说的话和要做的事记录下来,写感恩主题小文章编感恩短信设计感恩卡(可在PPT上制作);完成个人活动心得一份。团队主办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班会,制作汇报PPT,将活动的不同环节制作成微视频完成一份团队活动报告。

2.“开卷有益”读书活动

团队成员从“推荐阅读书目”中选定阅读书籍两本,其中一本必须为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共产党历史”标签下的书籍,为团队共读;另一本从推荐阅读书目中自选,为个人自读。每位成员撰写2次读书笔记,2份讨论交流发言稿,一篇活动小结;团队开展两次主题讨论与交流,完成一份团队活动报告。

3. 绿色青春——厉行节约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学校积极行动,开展多种活动,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团队成员可以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地方的节约与浪费现象进行调查,了解情况,溯源原因,并制作作品(形式不限,鼓励以废物利用为主题的环保创意项目)宣传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等理念。每位成员制作一份个人作品,团队共同制作一份集体作品。每位成员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团队完成一份团队活动报告。

4.有德职业人

团队成员各自收集整理一名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或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将其先进事迹制作成宣传作品,并在团队内部进行宣传评比。在安全可行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团队策划组织所有成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要求的某一方面、开展一次专业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需提交宣传作品和个人总结各一份,团队需提交团队活动报告及以微视频形式展示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的作品各一份。

5.学习英雄

致敬英雄

团队成员以“中国大学生在线”官方公众号为学习平台,“全国大学生党史竞答大会”和图书馆网站新时代思政教育数据库的“全景游学”栏目为基础内容,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学习英雄事迹,推动形成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每位成员制作一份个人作品,团队共同制作一份集体作品,作品形式不限。每位成员结合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团队撰写一篇实践活动总结。

6.爱国力行

 知行至善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团队成员围绕讲述抗疫精神、礼赞抗疫精神等方式弘扬抗疫精神,表达践行抗疫精神的决心制作作品。每位成员制作一份个人作品,团队共同制作一份集体作品,作品形式不限。每位成员结合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团队撰写一篇实践活动总结。

7.缅怀先贤

 传承文化

部分班级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有序前往梅兰芳纪念馆、沈毅纪念馆、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参观,做好记录。将参观学习的感受以作品及心得体会的形式呈现和分享。每位成员制作一份个人作品,团队共同制作一份集体作品,作品的形式不限。每位成员结合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团队撰写一篇实践活动总结


5、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职责

 1.为学生讲解清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2.指导学生制定实践活动计划

 3.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进程,并提出完善改进方向

 4.对每生或每个小组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和反馈

三、授课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注重教学的启发性,建议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情境探究式教学、议题式教学、辨析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课外实践教学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性活动、小组学习活动等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将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起来。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思想道德与法治》 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2.参考书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429

6)《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8)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系列丛书,吴潜涛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9)刘建军:《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12

10)梁衡主编:《爱国的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11)人民日报理论部:《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最新阐释》,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3 

12)韩震、章伟文等著:《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

13)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编:《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

14)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15)王人博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11

16)冯玉军:《法治中国:中西比较与道路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17)李林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1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学生平时学习、实践活动和期末笔试相结合方式,平时考核占40%,实践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30%。平时考核根据学生考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情况给出成绩。实践活动成绩=团队成员活动表现评价分×50%+教师评价成员活动成果×5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8